中新网绍兴12月10日电(项菁)一块布“漂洋过海”激活世界经济,一块布嵌入“黑科技”实现可持续发展,一块布融入传统文化染出万彩花……布,包裹了几千年的人类文明,也正在当下实现“万种可能”。
记者近日探访“托在布上的城市”——浙江绍兴柯桥,探究一张张布匹面料如何织造出现代化“国际纺都”。

数字化是纺织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共识”,也是柯桥的发力点。细看当地打造的“织造印染产业大脑”,目前已集成百余个应用,包括10余个多跨应用场景,20余个产业链协同应用,月均活跃用户近5万人次,推动面料线上交易近6000万米。

在柯桥,数字技术催生的短袖。项菁 摄
据柯桥区委书记陈豪介绍,接下来,柯桥将依托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引聚全球纺织高端人才团队,推进纺织企业和创新中心合作攻关,打造国际一流的纺织技术创新策源地。同时,用好“织造印染产业大脑”等数字平台,重塑纺织行业发展新动能。
当前,全球纺织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关口。与此同时,传统纺织业是典型的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行业,推动行业绿色发展是纺织人共同的心声。
走进柯桥部分纺织工厂,打造废旧涤纶纺织品可再生体系,探索光伏发电优化能源结构,推动再生棉回收和加工,推出纺织品全生命周期绿色评价平台……大量布商正在探索纺织业绿色转型,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多名本地布商看来,绿色转型涉及设备、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更离不开新技术、新理念的加持。
纵观落地在柯桥的历届世界布商大会,绿色和数字始终是绕不开的重要议题,近期在柯桥举办的2023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中国绍兴柯桥大会、2023第六届世界布商大会亦如此。此次大会以“绿色、循环、数字化——纺织工业新动源”为主题,吸引了印度、西班牙、韩国、德国、中国台湾等近60个国家和地区的纺织界代表与会,共探行业交流合作。
根据大会发布的《2024世界纺织行业趋势展望》,绿色化、智能化、高值化是纺织科技发展的关键词,主要涉及纺织品回收再利用、纳米材料、先进加工技术及装备、环保化学品和工艺等具体领域的创新。
从柯桥看,纺织印染是当地的主导产业,印染产能占据浙江省的60%、全国的40%。为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当地将110家印染企业全部集聚在属地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绿色印染基地,同时加快推动印染企业“长高长壮”和工贸一体化发展。
海外布商在柯桥面料市场淘货。项菁 摄
随着纺织产业基础越发厚实,柯桥“布满全球”的脚步也走得越来越广阔。
眼下,当地正深入实施“丝路柯桥·布满全球”行动,包括谋划建设更多“海外仓”、高效运行中欧班列“柯桥号”等。上述大会开幕式期间,中国轻纺城“丝路柯桥·布满全球”海外公共平台正式启动,将助力中国纺织业“走出去”“引进来”。
“柯桥面料种类非常多,我希望通过不断创新,把柯桥的布卖到世界上更多地方。”在柯桥经商20余年的也门布商阿里受访时说道。
现代纺织业伴随人类文明发展而欣欣向荣,不仅专注国际化、绿色化、数字化方向,与人们息息相关的时尚产业也成为纺织行业转型升级、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的关键。对于打造“国际纺都”的柯桥而言,凝聚时尚之力自然不例外。
根据日前发布的《柯桥区打造现代化“国际纺都”行动方案》,该区将实施促布成衣、时尚品牌等“十大行动”,汇聚更多时尚设计创意平台,规划建设高端成衣产业园,引进培养海内外一流时尚品牌,到2025年将时尚创意产业打造成为千亿级产业集群。(完)
中新网兰州12月10日电 (王牧雨)“她给予了我温暖的家庭,因为我的妻子,中国成为我的第二故乡。”来自也门的兰州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研究生米都近日接受中新社、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在中国求学,他不仅收获了丰富的知识,更因兰大结缘了自己的妻子。
2023年10月,就读于兰州大学的米都正在课堂上学习。王牧雨 摄
今年24岁的米都来自也门伊卜市,采访期间,他用一口流利标准的中文向记者讲述起他与中国的故事。
米都的父亲是一位工程师,很早就与中国人开始打交道,也常和幼年的米都提起中国。米都看过不少中国电影,他说很喜欢看成龙和吴京两位中国演员的电影,对中国功夫和文化也十分感兴趣。
米都说:“我从小对中国一直有很好的印象,觉得这个国家很了不起,甚至我们一直说‘知识,虽远在中国,亦当求知’。”
“目前在阿拉伯国家的很多中小学都开设了中文课程,这让我萌生了学习汉语的想法。”米都表示。
2017年,高中毕业的米都,踏上了梦寐以求的赴中国求学之路,来到兰州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学。
初到中国时,性格外向的他很快就融入了当地生活。米都也常因自己的“外国人”面孔,被身边人“搭讪”,他十分乐意介绍自己的国家和文化,当起了“外交使者”。

“刚来中国的时候,发现人们有时候打招呼的方式会用‘你吃了吗?’。后来我了解了中国文化之后,才意识到这是打招呼的一种方式。”米都说。
在兰州学习期间,《读者》杂志成为他最热衷的课余读物。他说,这本杂志不仅让他学习了汉语,更让他了解了很多中国故事。他表示,阿拉伯国家和中国的民间文学有很多共通性,比如《阿拉丁神灯》和中国故事《聚宝盆》在故事情节上就有很多相似性。
2023年10月,米都在兰州品尝兰州牛肉面。王牧雨 摄
对于在兰州生活了六年的米都来说,牛肉面成了他的最爱。如今,他和许多当地人一样,一天从吃一碗“牛大”开启,也有了自己经常去光顾的牛肉面馆。
除了收获学业和爱情,米都利用课余时间游历了中国许多美丽的地方,重庆、云南、敦煌等地,这些旅行经历让米都见证了中国的大好河山,体验到中国多彩的文化和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
米都在敦煌旅游时拍摄照片。(资料图) 受访者供图
“旅行时,我会选择高铁,和火车不同,高铁的速度很快,很平稳舒适。”米都说,在中国,他体验到很多快捷便利的交通方式,让他感受到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米都表示,也门和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有很多合作,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改善、港口建设和能源领域方面。米都希望以后能在也门坐上中国建设的高铁。
未来,米都的梦想是回国当一名中文教师,同时翻译两国的文学作品,让两国人民更加了解彼此的文化。(完)